古人主食吃什么?明明古代连饭都吃不饱,为何能发展出饮食文化?

都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,就连一盘平日里毫不起眼的菜式中,都能蕴含着远非常人所能想象的饮食文化。

从麻辣鲜美的麻婆豆腐,到外焦里嫩的粤式烧腊,再到口感细腻的湖南松花蛋……

在中国每一个菜品背后,都可能有着一个令人意外的饮食文化,或是饮食故事。

不过更令人意外的,还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恐怖发展。

中国五谷的发展与变迁

都知道咱们今人吃的是香喷喷的东北大米,可咱们几千年前的老祖宗,却连一个像样的主食都没有。

那时候还是茹毛饮血的时代,别说吃主食了,就连想饱餐一顿的想法,在那一时代,都是一种莫大的奢望。

但好在,当老祖宗们在八千年前学会畜牧与种植后,一种叫黍的植物,便开始成为咱老百姓的主食之一。

黍结出来的果子跟小米很像,虽然味道并不如小米那般,但胜在获取难度相对较低。

黍的生长周期短,相对也成熟的较快,更重要的是这种植物对水的需求量不高,甚至还相当的耐寒,因此也一度受到先民们的推崇与喜爱。

但美中不足的是,这种作物的产量相对太低,根本就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,因此在古代作物的占比中,也并不算多。

而与它同期的,还有咱们的老熟人粟(小米)、菽(大豆)、麦,麻。

粟跟菽就不必多说了,作为中国最主要的主食,哪怕是发展到了现代,却仍被老百姓们大规模种植、食用。

而与它相比,麦的发展,却反倒让人相当意外。

虽然它也是中国人餐桌上的最常见主食,但跟其他主食不同,它是一个后来才发现的外国货。

小麦最早起源于西亚的新月沃地,后来又因为某些原因,在四千年前时便已经传入了我国。

不过它虽然传入了,但由于口感较差,且颗粒坚硬的缘故,而并未受到老百姓们推崇与喜爱。

而它之所以能成为五谷之一,则得归功于春秋时期的技术革新。

据先秦史书《世本》记载,在春秋末期的时候,著名的大发明家鲁班,便发明出了石磨(早期称硙)。

而这一神器的出现,不光解决掉了麦难以被食用的难题,甚至还推动了面的出来。

而出现就出现吧,可自打石磨出现后,便让麦这种作物,开始备受古代统治者们的推崇。

在中唐时期,唐朝政府甚至明确将麦作为赋税的对象,其重要性甚至都能比肩于,在五谷占据绝对优势的粟——其历史地位可见一斑。

至于曾位列于五谷之末的“麻”,就显得有些不尽如人意了。

在技术还不发达的时候,人们还在以火麻的籽作为食物。

虽然产量也不是很大,但由于它耐旱、耐寒,且易种植的多个优点,在汉唐以前“麻”这种主食,还相当受人推崇。

但在汉唐以后,这种作物就显得相当之“憋屈”。

麻可做成的食物太少太少,甚至除了能榨油以外,也没什么更好的加工产品。

再加上味道并不怎么样的缘故,很多老百姓干脆便不怎么去种植这个作物,以至于到了现代,麻的身影,可谓是少之又少,实在让人有些惋惜。

烹饪方式的变迁,致使饮食文化的变化

说完了主食,那咱们就不得不提一嘴与之搭配的各大菜系,而提到菜系,也就更离不开各地的做菜方式。

在刚接触到食物时,咱老祖宗们便只知道“烧”,等“烧”习惯后,才发展出了“炮”“煲”的食物加工技巧。

当然,这两种加工方法虽听上去比“烧”要高大尚不少,可真细细了解,却能知道,他们也仅仅也就只是相对较好而已。

《说文》中曾这样描写“炮”:“炮,毛炙肉也。”

这说的是什么呢?古人通常用干净的泥巴在畜肉外均匀包裹,闷烤,若形象一点说,就是跟“叫花鸡”类似的做法。

至于“煲”,顾名思义便是放在锅里面煮。

当然虽然这两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食客的味感,可让咱们这些被养吊嘴的现代人尝尝,却多半很难吃下。

毕竟,古人讲究的都是食材之鲜,而非是用调味料之类的东西大肆辅佐。

再加上古时的配菜并不多样,且烹饪手段太过单一的缘故。

哪怕厨师的厨艺再好,可受限于时代制作的局限性,恐怕也不会好到哪去。

也许正是因为受够了食材单调的做法,忍无可忍的先辈们,终于在大彻大悟后,推行了一个近乎革命式的烹饪方法——炒菜。

虽然谁创造了“炒菜”,并未被历史详细记录,但北魏人贾思勰,却在自己的著作《齐民要术》中,第一次让“炒菜”这一概念,在历史中正式亮相。

在《齐民要术》中,贾思勰不光详细描绘了炒菜过程,还将自己制作的多个炒菜菜品在著作中分享。

甚至还在著作问候后,便立即引起无数人的推崇与热议,就连中国的美食发展,也因此而受到了巨大影响。

进击的美食

若说谁对中国美食的影响最大,那炒菜称第二,恐怕便无人敢去称一称第一。

自打炒菜问世,中国美食的数量便开始肉眼可见的猛增,咱们就以宋朝为例。

自打炒菜与铁锅接连出现后,不过短短数百年,便问世了,像莲花鱼包、东坡肉、黄金鸡这样的宋朝名菜。

就这还是仅仅只是开始。

由于炒菜的制作效率之快(相对),且制作之好,宋朝的一些酒楼、餐馆,为了能招揽更多客户,便开始琢磨出更多美食菜品。

就算琢磨不出,一些酒楼、餐馆也会学着把盐、酱、醋、糖等基本调味品,再搭配上胡椒等特殊调味食物,来精进菜系。

而被这么一卷,其他酒楼、餐馆,若想留客,便也只能拼命的卷。

甚至卷到什么地步?就连著名的八大菜系,也都是在天时地利人和之下,被卷出来的。

当然,受限于配菜条件,那些八大菜系的差距,也并未像现代人想象中的那么大。

可到了明朝时期,最知名的调味菜品辣椒因某种情况,而进入中国后,这些八大菜系之间的差别,才变得愈发明显可见。

值得一提的是,虽然中国的菜品发展如此之蓬勃,但由于战乱、天灾等因素,绝大多数的普通人,却很难吃上一顿像样的菜品。

甚至对他们而言,别说吃一顿这样的菜品,就是能吃上一顿饱饭就已经是让人心满意足的,又怎么能奢求更多呢?